黄河从“害河”到“利河”的辉煌历程

黄河从“害河”到“利河”的辉煌历程

2019-11-19 聚焦
广告02
濮阳县 2.2万户群众圆安居梦
辉县市 文化扶贫进山村

黄河从“害河”到“利河”的辉煌历程


  黄河,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心中占据很重的分量。“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谣道尽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紧密关系。

  治黄成功是人民的胜利

  “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荒漠。”1949年,西方国家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曾如此断言。

  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翟嵩峰说,在这样的压力下,1951年,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开始兴建。短短一年后就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仅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翟嵩峰解释道,该工程增强了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及武陟、新乡、获嘉、原阳、延津等周边区域的农田灌溉,揭开了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序幕,迅速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群众将灌区内原有的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现在的人民胜利渠仍像它的名字一样,为灌区人民默默奉献着,成为引黄灌区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万里黄河第一坝力保安澜

  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三门。

  站在三门峡大坝上,黄河水格外清澈。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季利说,三门峡大坝工程在1957年4月破土动工之后,经过“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的实践,基本实现了库区泥沙年度冲淤平衡,保持了长期有效库容。

  “正因为大坝的存在,黄河含沙量逐年下降,已经从最初的每年16亿吨下降到现在的2亿多吨。”季利说,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恢复提升枢纽功能,将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作为新中国治水史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这座寄托黄河变清梦想、肩负黄河防洪减淤重任的大国工程,历经60多年风风雨雨仍默默坚守,就像写在大坝上的那句话——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开启治黄新篇章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洛阳以北40公里处,一座世纪工程屹立在黄河最后一段峡谷之上,这就是小浪底水利枢纽。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从此揭开了治黄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页。

  小浪底水库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水库面积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小浪底大坝湿地公园在小浪底大坝脚下,约10平方公里的公园,30%是水。放眼望去,黄河水澄澈清亮、波光粼粼,这里有上千种草木、175种水鸟,其中还有天鹅、白鹭、鸳鸯、黑鹳、白鹳等珍稀禽类栖息,坝后保护区处处景色宜人。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气势恢宏。

  抓住了水沙调节的“牛鼻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确保了黄河畅通无阻、长年不断流,造福沿黄人民。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站在现在,回望过往治黄史,从“害河”到“利河”,黄河真正做到了造福人民、润泽中原。

  河南日报农村版 记者焦莫寒

广告03
广告04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文章总数
1935
下载次数
3334095
评论总数
0
访问总数
337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