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门峡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三门峡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壮大县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找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明确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简政放权,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方面积极作为,充分释放了民间资本潜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民营主体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市共有各类民营经济组织10.81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7%。其中,民营企业1.97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5.7%,同比增长21%;个体工商户8.45万户,增长10.9%,农民专业合作社0.39万户,增长44.8%。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821家,亿元以上企业261家。民营经济已遍及全市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铝开采及冶炼、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精深加工、精密仪器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各县(市、区)民营经济各具特色:湖滨区以餐饮、商贸、物流等三产服务发展为主;陕州区专用车制造业“航母”雏形初显,农产品销售优势明显;义马市以锂电池生产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潜力较大;渑池县氧化铝生产、白酒制造发展良好;灵宝市、卢氏县立足传统产业、整合生态资源,积极发展食品制造,商贸、旅游业;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装备、精密仪器制造,有色金属及精深加工优势明显;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三门峡泰力矿山设备有限公司、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3家民营企业先后荣获 “中国驰名商标”认证。

  (二) 总量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增强。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2年增长52.8%,年均增长8.8%,高于同期GDP增速1.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0.8%提高到2017年的 54%。在全市2017年GDP增量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9.2%,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高于第二产业增速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民营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25.2%上升到2017年的34.7%,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的行业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占97%)、房地产业(占95%)、批发零售业(占78.7%)和交通运输业(占77%)等商贸、流通服务行业。

  (三)上缴税收增加,社会贡献提高

  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市财政提供了大量的税收。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高于全部税收收入增速3.8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6.7%,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近年来,民营经济纳税大户不断涌现,2017年仅个体经营户上缴税收就达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3%。民营经济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

  (四)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空间明显缩小的情况下,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就业的主渠道。2017年,全市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达23.7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50.5%。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86%,大多分布在批发零售业(12.98万人)、住宿餐饮业(2.92万人)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38万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国有企业等公有制企业转型和用人制度改革,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丰富投资渠道,繁荣消费市场

  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以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为代表的民间投资达到1227.5亿元,比2012年增加 623.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2017年达到69.2%,对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市场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87亿元,较2012年增长78.2%,年均增长12.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以私营、个体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份额占85%以上,为方便居民生活、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清醒看到,与全省民营经济总量相比,与周边先进地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实力整体较弱,行业结构层次偏低

  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7%,总量列全省第16位;占GDP的比重为54%,低于全省11.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8位。无论从总量规模还是所占份额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和其他地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的追赶空间。另外,全市民营经济总体结构尚需优化。目前,全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第一产业中从事种养业的多,龙头企业尤其是深加工类的龙头企业少;第二产业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少,产业延伸明显不够;第三产业中从事传统商贸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的多,从事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少。

  (二)企业占比低、规模小、生存周期短

  从全市民营市场主体数量看,个体户数量多,企业占比少。2017年,企业占民营经济主体的比重仅为18.7%,绝大部分仍处于个体工商户阶段;民营经济中,注册资本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市场主体占比为95.6%,其中100万以下的占89.3%;全市近2万家民营企业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仅有22家,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仅3家。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技术要求不高、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知识、技术、人才储备上较为落后,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据工商资料显示,全市超75%的市场主体生存年龄在5年以内,而存活年限在10年以上的仅占5.7%。

  (三)运作不规范,自身建设有待提升

  全市民营经济多为家庭作坊和家族式企业,虽然有部分企业名义上为公司制、股份制,但实质上没有严格按公司制和股份制运作,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受体制束缚,普遍经营较为粗放,技术水平落后,管理和财务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融资问题凸显,制约企业发展

  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达不到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评级要求,而且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在当前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流通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减,经济效益下滑,融资问题更加凸显。另外,由于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金融系统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缺少面向民营企业服务的商业化银行,大部分民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贷款的正规渠道,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不畅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搭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平台

  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门槛的政策,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切实做到非禁即入。各职能部门要在项目审批、规划建设以及资金、土地、用工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以政策指导、法律规范、信息服务、检查监督为主要内容,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转型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推进的原则,大力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个转企”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通过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和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提高企业主素质,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引导有条件的个体、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向现代化创新型公司发展。

  (三)开展银企对接,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通过“助保贷”、设立中小微企业风险救助金、建立“资金池”等形式,加大小额贷款投放力度,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贷款或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民营企业或项目,逐渐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四)优化投资环境,努力营造“吸金”长效机制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间资金的持续注入,仅靠本地民营企业投资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难长期稳定。建议围绕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大力消除体制性障碍和隐性壁垒,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民营资本进入,激发本地经济发展活力。(三门峡市统计局)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三门峡市: 敞开大门迎世界 激发转型新活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