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河南之经济篇 改革步伐铿然作响 经济发展成色十足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快速发展中的河南经济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201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各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今日,本报为您分门别类梳理和总结过去一年我省的经济改革发展成绩,记录我们共同走过的2018年。

  “四条丝路”让河南对接世界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2018年10月底,中欧班列(郑州)正式开通了郑州至比利时列日的新线路,加之郑州至中亚、洛阳至中亚班列的先后开通,越跑越远、越跑越广的“钢铁驼队”,正带动河南“陆上丝路”沿线朋友圈逐步扩容,带动河南“东联西进”物流大通道快速拓展。

  2018年7月25日,《关于河南省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河南省下半年要加快“四条丝路”建设: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陆上丝绸之路”创新发展;加快规划建设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设东向、南向等海铁联运国际通道,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申建自由贸易港”也写入了下半年计划中。

  古代有丝绸之路联通亚欧大陆,如今,我省以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对接世界,为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枢纽作用进一步发挥。

  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我省引进境内外资金平稳增长,质量提升。全省共设立外资企业193家,增长4.3%;实际吸收外资169.3亿美元,增长5.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省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家,实际吸收外资11.2亿美元,增长2.8%。制造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88.7亿美元,占比52.4%;服务业领域吸收外资73.1亿美元,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至43.2%。全省新设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9个,占项目总数的35.8%;投资总额162.2亿美元,占新批项目总投资额的98.5%。

  专家点评:张延明(河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

  中国有句话叫“朋友多了路好走”, 不靠海、不沿边的河南依次打通家门口的“四条丝路”,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已经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12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落户。

  我们借助“四条丝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物流通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并充分利用四条“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加快推进与世界各地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同时,通过“四条丝路”的建设,加快内陆地区的自由贸易港申建步伐,将我省变开放洼地为开放高地,将进一步有利于带动周边,辐射中西部,推动内陆地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大数据产业成为河南经济“蝶变”加速器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2018年12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郑州分所在郑东新区智慧岛正式揭牌成立,这意味着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大数据产业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适应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新兴产业。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战略平台优势,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动能,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资源、人才、机构和平台迅速集聚。

  2018年5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着力构建“核心产业+创新应用+关联产业”三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大数据资源开发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我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2018年9月2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战略平台作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省还采取“以奖代补”和设立发展基金的方式,支持全国云计算百强企业部署云平台、支持全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我省成功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先发机遇,成为继贵州之后全国第二批获批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省份之一,随着18个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的全面铺开,我省正在成为中西部地区大数据及相关领域产业的价值洼地,被业内誉为“中原数谷”。其中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入驻华为、浪潮等100多家大数据骨干企业。

  我省抢抓智能时代发展机遇,对标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一方阵的量化目标是: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关联业态规模超过5000亿元。2018年,在我省机构改革中,设立了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

  专家点评:谷建全(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是我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河南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发展大数据产业潜力巨大。这将对我省推动农业粮食、交通物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公共安全、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有关联产业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势必将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开放的新动力、“蝶变”的加速器。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投资贸易量质齐升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这句话,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上的共识。

  2018年8月25日,省政府印发《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三年工作目标,2018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制度框架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基本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纳税便利度等核心指标大幅提高,商事制度、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营商环境制度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衡量营商环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全面推开,大数据评价可视化系统和第三方评价核验机制建立健全,部分市县主要营商环境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地区水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改革创新示范引领效应充分显现,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020年全省各领域营商环境全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跨境贸易、开办企业便利度等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新高地。

  2018年12月1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吸引外资入豫。《通知》提出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条件,将境外投资者申请前一年资产总额降为不低于2亿美元,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降为不低于5个。取消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外籍技术人员的比例要求。加大航空产业对外合作支持力度,吸引合资客运和货运航空公司、民用机场等项目落地。提出建立完善产业招商联盟、招商引资智库,推动成立公司化、专业化招商机构,利用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鼓励政府购买社会招商服务,对成功引进外资项目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个人,根据引进项目类型和实际到位金额,可由项目受益地给予相应奖励。

  专家点评:张进才(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省的营商环境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三十五证合一”“一次办妥”“负面清单”等,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在减少企业时间成本、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反映了相关部门不再是从方便自己管理的角度着想,而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这些措施体现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要求,深化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最直观效果是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全省市场主体的增量就足以证明。另外,内贸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样让人期待,物流业的转型发展,有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卖难买贵”现象,最终让所有消费者受益。

  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杜美丽

  2018年7月19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2018年河南夏粮总产量722.74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夏粮总量的26%;夏粮单产也位居第一,这也是我省夏粮总产量自2014年以来第四个产量较高年份。

  2017年麦播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示范引领,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同时,全省优质专用小麦产地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40万亩,较上年增加240万亩,增长40%。其中:强筋小麦730万亩,弱筋小麦110万亩,且基本实现规模连片种植。与此同时,我省积极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农民丰产丰收。

  国务院批复设立“农民丰收节”,让拥有7500万的河南农民为之振奋,舞龙舞狮、扭秧歌、划旱船、农村广场舞……欢乐的舞蹈舞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会场变成了农民欢乐的海洋。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随后,我省也出台了《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

  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着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专家点评:申延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2018年,对于河南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产业扶贫工作实现新提升,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农业大省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担当。

  5G连接新时代 智慧添彩亮中原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2018年5月15日,省发改委和河南移动正式签署《推动河南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发改委将积极支持河南移动5G网络规划和建设试点工作,在规划衔接、项目备案、工程施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积极推进政务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支持鼓励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等公共数据中心部署信息化应用,鼓励和支持河南移动进一步拓展5G行业应用范围,促进河南省工业、农业、教育、民生等行业与5G业务深度融合。

  河南省紧抓5G发展机遇,中国移动将郑州列为首批5G试验网和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中国联通也在郑州开展首批5G试点。在龙子湖智慧岛上,5G网络已提前实现了覆盖;在许昌,20平方公里的5G小镇已描绘好蓝图,一大批和5G应用相关的投资项目纷纷落地,诺基亚贝尔河南联合创新中心、甲骨文创新中心、海康威视区域总部等10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近千亿元。

  专家点评:孔力(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总工程师)

  未来数字化社会的转型是基础,5G跟人工智能的结合是未来社会前进的方向。对普通的用户来说,会有高清的视频等AR的应用,再一次带来重大的升级。从通讯运营商来讲,怎么和人工智能结合,将通讯网的数据、互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等云网一体化,特别是运营商来说,有边缘计算天然的优势。未来应该在网络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特别是跟产业链各个应用去结合,把通讯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才是未来整个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打造“交通强国”示范省

    ■河南经济报记者 焦飒

  2018年9月17日,河南发布《河南省高速公路移动支付运营和服务规范(暂行)》,这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移动支付运营服务管理规范。

  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支付方式,进一步提高车主通行体验,提升车辆通行效率,我省从今年年初,便积极组织开展“车牌付”工作。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所有高速公路人工车道开放“车牌付”服务。通过测试验证,系统运行稳定有序、交易数据准确可靠,在前方不堵车情况下,整个通行时间缩短至5~10秒,极大地提高了通行效率。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交通网是否完善,不仅关系着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全国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截至2018年9月,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50.1亿元,占全年目标的74.2%;提前实现2018年拟退出的33个贫困县和1800个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的“三通”目标;全省公路水路累计完成客运量6.9亿人次、货运量17.6亿吨,完成旅客周转量519.9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888.8亿吨公里;出台了《加快推进我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意见》《交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极具分量的文件。

  专家点评:刘兴彬(河南省交通厅厅长)

  我省谋划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即计划开工14个项目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1002公里、总投资1086亿元,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预计到2022年,“双千工程”的14个项目将全部建成通车,“中原通则一通百通”的作用日益明显,河南的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届时“高速引擎”将驱动河南发展再升级。

  未来将紧密结合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实际,增强忧患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将以大交通思维、大发展目标、大产业定位谋划多式联运,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监测、联运式管理和社会化水平,改善交通运输服务,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个税改革具有情怀温暖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上调为每月5000元。这是自1980年个税立法以来的第七次修改。

  此次个税改革首次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增加了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和住房租金6个专项附加扣除;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不仅优化了调整税率结构,还扩大了较低档税率级距。

  “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加6个专项附加,显示出国家考虑得很全面,各项减免政策加在一起能减轻不少生活压力,可以说新个税改革很有温度。”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宋女士说。

  数据显示,改革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在普遍减税的各行业中,制造业纳税人减税规模最大,民营企业减税幅度较为明显。财税专家表示,这体现出个税改革既促进社会公平,又增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改革初衷和重大意义。

  专家点评:刘社(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个人所得税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个税改革,一是征管模式的转变。新的税制实行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将使我国直接税与间接税更趋平衡,对于完善我国的直接税体系,乃至于整体税制结构,均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强化和提升了个人的纳税意识,还将推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家治理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此次改革建立起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实行部分收入综合计征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低档税率的级距等方式,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更趋合理,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力实施调节收入分配,体现了税制的公平、合理性。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标签:

上一篇:“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河南省新培育258家

下一篇:河南省总工会:2019年重点办好“十件实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